发布日期:2024-10-08 23:08 点击次数:62
股票配资客户电话
美国在大萧条走出来和产能被充分利用,不是因为战争,而是因为要应对战争,被迫采取了更激进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
文|苏东
关于因需求不足、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困难,很多人都会谈及1929年开始的那次世界经济大萧条。那确实是迄今人们所能观察到的最典型,也最严重的一个案例。
大萧条的发生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关系最大。当时美国的产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,大约占当时世界总产出的40%左右。这造就了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。
那时美国人的性格与当今的中国人很有些相似,也特别勤劳,比较爱储蓄,爱投资,大家都在拼命追求财富。美国的经济情况也与如今的中国非常相似,包括同样的大兴基建,大量的泰勒制流水线工厂等,还有所谓的过量投资等等,出现了产能过剩——在不受人为干涉的情况下,自然出现了需求不足。
最重要的是,当时凯恩斯的名著《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》还没有出版,以其为基础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还未出现,主要大国都固守金本位的货币政策,尤其是美国金融当局。经济危机急需流动性供给,但金本位体制下因为要强调借贷和财政安全,致使货币供应受到了很大限制。甚至由于危机的深入,借贷行为减少,还缩减了货币的供应,导致了愈加严重的通货紧缩。
随后,美国政府更迭,罗斯福总统得以入主白宫。他根据凯恩斯的主张,搞了一些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,投入了一定的政府投资,包括大力修建水坝、高速公路等公共设施。效果虽然有一些,但美国整体的经济萧条却未能走出。人们说,真正让美国彻底走出经济萧条的,还是二战的爆发。由于战争原因,大量军火订单涌来,才最终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——因此很多人认为,如果爆发了这种严重的经济危机,就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。
这种认识是极大错误,是将问题解决的原因套在了一个看似直接相关、明面的事件上,而对其背后发生的深层机理没有思考清楚。二战爆发,确实让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,并让其庞大的产能被充分利用起来。正如很多学者介绍过的,从1941年底参战直到战争结束,美国一共生产了大约价值183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。包括1400万支各类轻武器、260万挺各型机枪、19.3万门各类火炮、410亿发不同种类的弹药、8.6万辆各型坦克、240万辆卡车、50万辆军用吉普车、29.7万架各型战机、8800多艘各型战舰、5600多艘大型商船等。可以说,美国用一己之力,支撑起了二战中同盟国各种战争物资的需要。
但持以上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到,之所以短时间美国能生产出这么多产品,还将大量的战争物资供应到前线,供应到盟国,其实也是美国政府发债,并扩大政府支出的结果。美国本来产能过剩,反而成为了解决当时各国战争物资紧缺最佳的补充方案。
实质就是,美国在战争中被迫采取了,比之前更为彻底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,为支付庞大军费不得不开启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,更多的财政赤字,而为了实现这些,又搞了更多的货币发行和供给。而政府大规模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,使美国本来无比庞大的潜在生产产能被充分激发出来。
显然,大萧条走出来和产能被充分利用,不是因为战争,而是因为要应对战争,被迫采取了更激进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。既然如此,那么和平时期,面对类似生产过剩的危机,完全可以主动采取同样的政策,而无需战争的被动逼迫。以更积极的态度,大量发行货币,给市场供应充足的金钱。同时,以大量的政府订单变成撬动市场转变通缩方向的杠杆。
下行的原因和对策
2023年和2024年,中国面临较为困难的经济下行。笔者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前途持坚定的乐观态度,但严峻的经济形势,这一观点却受到了挑战。原本笔者认为,在宏观经济学已经普及的现代,因需求不足造成的经济困难不应成为问题,有很多方法解决,但一年多的发展实践看,这种困难确实还有相当强的顽固性。
这样的情况,并不少见。改革开放40多年来,中国至少发生过两次经济通缩。
1997年,因为要治理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,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,也造成一个后果,就是通货紧缩,经济出现了相当的困难。当时,大量的国企倒闭,很多民营企业在经营方面也出现了一定困难——需指出的是,在此期间也有很多企业,尤其是民营企业迎难而上,依靠管理和成本方面的优势,逆势扩张,成为了行业巨头,收获了最大的改革红利——也由于我国刚刚走出一场严重通货膨胀,产能过剩的情况并不严重,当时的通货紧缩只因为治理通胀下的猛药过猛。
进入新世纪后,伴随我国加入WTO(世界贸易组织),由于出口大量增长,出现了大量贸易顺差,使我国的经济形势迅速好转。大量出口,除直接的收益之外,另一个好处是,这些贸易顺差赚的都是外汇,出口企业需要将外汇换成人民币以维持企业运转和再投资,以及投资收益回收。这些大量换回的人民币,都直接进入到流通市场,大幅度增加了市场中的货币供应。中国就得以走出之前的通货紧缩,转入到长期的经济景气中。
当然,中间也有过中断。2008年,亚洲金融危机等影响到我国,在很短的时间里,外贸增长和经济增速放缓。但我国及时推出了4万亿的大规模经济扩张政策,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量投资,顺利走出了短暂的经济增速放缓,又转入了较长期的景气。
然后来到2023年,因新冠疫情给我国造成的冲击,叠加国际上一些国家要和中国经济发展脱钩,各种累积的不利因素一同到来,让我国再度面临因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。市面上流通的商品价格下跌。因为商品过剩,销售不畅,很多商家经营出现困难。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:
一、由于中国长期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,中国各种产品的产能本就是为全球市场配置的。但近年来,由于西方国家民粹主义抬头,脱钩论甚嚣尘上。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受阻,原先为全球市场配置的产能就出现了一定过剩。
二、由于中国国民的收入问题。中国的经济发展,依赖于中国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红利。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,但他们的收入却不高,消费受限。
三、此外,中国人特别节俭,特别爱储蓄——我们总是担忧未来长久的风险,而宁愿暂时牺牲一点消费,将钱储蓄起来,以防未来的不时之需。官方统计,中国的家庭存款一直非常多,屡屡创新纪录。2024年中国家庭存款总额超140万亿元,比上一年度中国的GDP(国内生产总值)总量还要高,比美、日、法三国加起来的存款总额还要多。在可以更多出口的经济发展初期,爱储蓄的行为可以让一国迅速积累起更多资本,让企业能够快速长大。但在经济发展的平稳期,需要内需的时候,爱储蓄而轻消费的特点就很容易造成生产过剩,消费不足,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。
经济发展、人均GDP提高、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,依靠的是生产、供给及消费更多产能。
仅生产,不消费,并不会富裕。一定是拥有并消费了更多产能,包括商品和服务,以及公共设施,我们的生活才真正变得富裕。所谓财富就是由这些东西组成,而供应能力,我们明明不缺少,还很多,只是没有更多拿过来为我们自己所用而已。
产能多不是坏事,它并非包袱,而是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仰赖的巨大财富。我们生产的产能一定要多多供给并使用在自己身上,才是富裕的根本。
经济的发展根本还是要靠内需。只要中国的内需发展起来,就不用担心贸易战和被加关税了。一方面我们自己的产能可以消化,不用那么依赖国际市场;另一方面,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不满之一就是生产了很多东西出口,进口却相对较少,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存在很大顺差。只要中国的内需市场起来,那么不单本国的商品会销售更好,国外的商品也会在中国取得更大销路,进口会更多,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与中国贸易赚取更多的钱,对外贸易平衡起来。之前的贸易战,对中国发展的不满也会消失大半。
不应过度担心通货膨胀
内需没有起来主要还是消费不足,但总不能逼大家消费。因此,政策必须围绕着让老百姓更多获得收入展开。一方面,可以让那些想消费的人能够有更多的钱进行消费;另一方面,喜欢存款的人当然可以将更多的钱存起来,让其获得更多的安全感——通常情况下,人在安全感增大的情况下,都会增加一些消费。
有人说,货币只不过是数字而已,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看各种实实在在的实物和服务。这话是对的。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,可以润滑交易系统,让我们的经济活跃起来。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如果过少,经济就会停滞乃至萎缩。
根据前述大萧条和二战的经验,在生产过剩、需求不足的情况下,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。在民间消费和投资不高的情况下,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加大投资,给市场上提供更多货币,或者直接给民众发钱——至于钱从哪里来:发行国债,然后央行回购。很多人担心这会造成通货膨胀,但现代央行管理系统已经有足够多的手段控制通货膨胀率。方法就是当通货紧缩的时候买进国债,放出货币;通胀严重的时候,就卖出国债,收回货币。此外还有利率调节手段。
中国的经济下行与大萧条时候的美国情况近似,都是需求不足,这与当今大多数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完全不同。类似阿根廷、墨西哥等国家,经常爆发经济危机,一般都与超高的通货膨胀相伴。是因为本国生产的商品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,只能大量进口。由于自身生产能力缺乏,供给对外交换的出口商品不足,就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涨,然后是普遍的价格上涨,最后就是恶性通货膨胀。
只要供给能力充足,就不应过度担心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,严重通货膨胀主要是生产不足,商品供给相对货币不够造成的。中国面临的问题,显然不是这一问题。担心通货膨胀,有些过于超前。
日本应对经济停滞的经验教训
需指出的是,产能过剩一直是我们的邻国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。此外,其他东亚各经济体也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现象。相比之下,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,很少出现产能过剩问题。因此可以说这是东亚社会的一个特殊的情况。
早在20世纪70年代,日本就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,也是当时亚洲唯一进入的经济体。之后虽然有“东亚四小龙”的经济起飞,但很长时间里,日本都是东亚经济的领头者,韩国、中国台湾、新加坡等经济体人均GDP都大幅落后于日本。如今,这些经济体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日本了。更不用说在此期间,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增长,迅速取代了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。如今,甚至印度和德国的经济总量也已经超越日本,日本已经滑落到全球第五了。足以说明日本这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的确存在巨大问题。
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,日本一直都在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,甚至常年零利率。但有些人指出,似乎作用不大。主要在于日本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听起来力度挺大,其实根本不够。应该如许多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,日本需要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率数字,比如3%-5%,并尽全力达到它,才可以改变人们不愿投资和消费的情况(最近张五常针对中国的经济问题,同样提出要设定一个5%的通货膨胀目标)。假如没有通货膨胀,由于经济一直没有起色,投资回报也比较低,持有现金就比投资更有优势,储蓄就会成为社会的普遍选择,而形成投资和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。
投资低迷,导致了两大后果,一是让当期的经济发展乏力;二,更糟糕的是在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,由于日本企业投资保守,而丧失掉本来领先的地位,造成产业也落后了。如今日本在芯片和液晶面板领域里的落后,就是由于在产业升级,急需进行设备更新和投资的情况下,由于掌握技术的大企业的保守,不敢投资,而错失了至关重要的产业升级的机会。本来日本在这两大附加值非常高,同时又存在高技术壁垒的领域都曾经领先,技术实力最强,而如今在这两大领域已经让韩国和中国台湾,乃至中国大陆走到了前面。事实上,当年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军这两大产业的时候,都曾经招聘大量日本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参与。
如今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人均GDP超过日本,与这两大尖端领域超越日本有很大关系。中国需要吸取这一教训。
(作者为联办财经研究院外联部副主任;编辑:王延春)
责编|张雨菲股票配资客户电话
上一篇:股市杠杆什么意思 优德精密(300549.SZ):获得政府补助合计273.40万元
下一篇:股票哪里加杠杆 科德教育(300192)8月5日主力资金净卖出3121.89万元